迪士尼彩乐园登录 周固成:俗文学中的唐僧对历史玄奘形象的传承与嬗变
发布日期:2024-12-14 00:35 点击次数:188玄奘西行求法的功绩海内皆知,在后期俗文学作品中被不休地演变、丰富和再创造,不同期代的文本如宋元诗话《大取经诗话》、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杨景贤的《西纪行杂剧》、吴承恩的《西纪行》以及张照的《昇平宝筏》中都塑造了各自不同的唐僧,均是以历史史籍中的玄奘行为原型,“在重塑唐僧形象的同期迪士尼彩乐园登录,多样戏谑元素对唐僧形象又带来一定进程的解构,唐僧被赋予更多的常东说念主色调,与历史上博学多识、意志坚定、贤人特别的玄奘形象照旧相去甚远”。[1]78
玄奘经历了由史传到诗话、杂剧、演义再到宫廷大戏的发展演变经由,反应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明示了俗文学与史传不同的审盛意旨和文化神志。
玄奘功绩的发展、演变在文学史上是一个令东说念主瞩方针风景,对以玄奘为题材的俗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以小见大,不错厘清不同文体、不同期代想潮以及剧作者本人境况对玄奘形象传承与嬗变的影响,从而揭示俗文学中的东说念主物形象演变的内在规章。
一、历史史籍中的玄奘形象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被寰球东说念主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了得使臣。历史史籍中的玄奘自幼对梵学颇有资质,后生时期独自游历西域200多个国度和城邦,晚年勤快于于佛经翻译责任,具备释门圣徒的崇高品格与梵学修养。
(一)聪悟不群的释门弟子
玄奘不但自幼贤人,“幼而珪璋特达,聪悟不群”[2]5,而且“备通经典,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不雅,非圣哲之风不习”[2]5。
他从小严于律己,所读之书均是雅正之书,所习之风均是圣贤之说念,露出出少年真挚的特质。其后在二哥长捷法师削发的洛阳净土寺为僧,“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2]6,玄奘除了天资颖悟以外,还好学苦读,“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深爱愈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复述,顿挫剖畅,备尽师宗”[2]6。
十三岁时他便对繁密佛经的学习露出出惊东说念主的解析资质,不祥对佛经义理阐释到位,是一位贫困的梵学奇才。
(二)历经苦难的文化圣徒
玄奘西行求法的路上可谓历经苦难,开动时,玄奘西行“以贞不雅元年秋八月为当”[3] 119,但因“疆场未远,禁约庶民不许出蕃”[2]12,他只可从中周旋,偷渡西去。同期路线之中“日去百里,中无水草”[2]12,尚有“沙河阻远,鬼魅炎风”[2]13的天然灾害,玄奘不畏吃力,坚持不懈。
除了说念路迤逦以外,玄奘西行路上遇到盗寇就有5次,可谓毛骨悚然,险象环生。
在阿耶穆佉国时遇到一群信奉突伽天使的匪徒欲将玄奘用来祭神,玄奘趁便说法,“为说杀盗邪祠诸不善业,昔时当受不息之苦,何为电光朝露少时之身,作阿僧企耶万古苦种”[2]56。劝解匪徒放下夷戮之心,心生体贴之念。然后“玄奘从此顺恒河东下,半途遇险,以厚重机智,才得死里逃生”[3]158 。
由此可见,不管是天灾照旧东说念主祸,均也难以违反玄奘的西行设施与朝圣之心。
(三)传闻念授业的梵学宗匠
玄奘不管是在国内照旧在外洋均展现出传闻念授业的才能,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纪录其国内传闻念达2次,外洋传闻念多达6次。玄奘在国内荆州天皇寺时,“为讲《摄论》《毗昙》,自夏至冬,各得三遍”[2]8,受到其时汉阳王李瓌的嘉奖。
在凉州时,“说念俗请开《涅槃》《摄论》及《般若经》,法师皆为开拓”[2]11。玄奘为秦州僧东说念主孝达以及僧俗教练《涅槃》诸经等。玄奘在外洋传闻念授业时,其听众上到列国国王,下至僧侣士庶,每天来听经均有上千东说念主,所讲佛经有“《摄论》《毗昙》,自夏至冬,各得三遍”[2]8,其时传闻念让“其中有深悟者,追悼欲绝”[2]9,以至于使戒日王发布命令,晓谕列国国王及懂得经义的东说念主聚会到曲女城,“不雅支那法则师之《论》焉”[2]107。
这场布说念使国内的东说念主们弃邪入正,弃小乘而归依大乘,玄奘传闻念径直改变了其时国王、信徒与环球等的释教信仰。
可见玄奘其时传闻念授业的影响力足以改变一个国度的民族信仰,让东说念主性由恶转善,可谓好事无量,泽被苍生。
(四)邃晓佛理的大唐法师
玄奘在外洋展现出对佛法的深湛造诣,《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共有6次纪录玄奘的佛法造诣。入屈支国界时,玄奘向屈支国高僧木叉毱多问起释教经纶时,“校服小乘一切有部的高僧木叉毱多”[3]131;玄奘不但精通小乘梵学,还对大乘梵学亦是了然入怀,在活国和尚达摩僧伽自爱能解读诸多经纶时,玄奘以“就小教《婆沙》等问数科”[2]31,达摩没能很好回答,最终“并校服小乘释教徒连摩僧伽”[3]135。
同期玄奘尚能兼通诸部经典,梵学造诣让其时高僧望其肩背,到迦毕试国时,“唯法师备谙众教,随其来问,各依部答,咸皆愜服”。[2]35
玄奘亦能辨析明理,阐发精微;在迦湿弥罗国的达摩舍罗时,亦让“诸贤亦率惭服”[2]44。在玄奘四十一岁,感悟“学者不行会通判辨,遂是甲而非乙,相互非斥,这是传法者的极度”[3]197,此时玄奘对诸多佛典会通判辨,浑然一体,可谓纵横捭阖,自成一体。
(五)开启新风的翻译众人
玄奘西行求法前后历时十七年,“所获经论六百五十七部”[4]4,回到长安之后,在弘福寺、弘法院等进行翻译责任,“十九年中共译出大小乘经、律、论以及胜论门户的史籍共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3]227,同期他的翻译精确,既能古道于原典,还能检阅原典内部的极度。
《续高僧传》云:“他(玄奘)相比了两国语言笔墨的结构,以及历史性的特性,建议了在翻译经由中‘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原则。”[5]222
求真,即是指翻译要古道于原著内容,喻俗即是指译文语言要畅达易懂,何况妥当语言标准。
南宋居士周敦义《翻译口头集序》载:“唐类法师论五种不翻:一、玄机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机灵轻飘。”[6]1
这里所说的“五不翻”指的是以上这五种情况应遴选“音译”。
“五不翻”原则是将“音译”与“意译”完满连结,对后世佛经的翻译具有相易作用。梁启超先生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评价:“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和洽,斯说念之极轨也!”[7]188
可见玄奘翻译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会通直译、意译之译经新规,“在中国翻译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岑岭,开辟了一个新的期间”[8]48,对后世译者影响甚大。
二、俗文学作品中的唐僧形象
后泛泛文学中的唐僧均是以历史史籍中的玄奘行为原型。对于唐僧这一文学形象,在宋元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杂剧《西纪行杂剧》、明代演义《西纪行》、清代宫廷大戏《昇平宝筏》中均有所纪录。
剧作者笔下的唐僧形象,除保留了历史中玄奘的部分形象外,在一定进程上还对其进行了升华和加工。
(一)宋元诗话中的唐僧:传奇经历的取经法师
中国文学自古便酿成了“酷好”的审好意思神志,从早期的《山海经》中诸多神话故事的纪录到《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艺概·卷一》)的假想寰球的建构,后世演义、戏曲中愈加追求“奇事”“奇东说念主”与“奇情”,以“奇”为好意思,以“奇”致胜。
宋元诗话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较早的唐僧取经故事的话本,亦然一部不错说唱的话本演义。这内部的唐僧被称为“三藏法师”[9]2,简称“法师”[9]3,其东说念主物经历具有传奇色调。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统统十七则,所遇奇事就占有十六则:如“行程遇猴行者处”中的前世示知,西天路上遇到“入大梵天王宫”中的天王授赐,“入香山寺”中的蛇子国,“过狮子林及树东说念主国”中的主东说念主妖法,“过长坑大蛇岭处”中的白虎精,“入九龙池处”中的馗头鼍龙、深沙神,“入鬼母子国处”中的鬼母子、“经过女东说念主国处”中的女东说念主国,“入王母池之处”中的西王母池与东说念主参果,“入沉香国处”“入波罗国处”中的瑞气环绕,“入优钵罗国处”中的菩提花开,“入竺国度海之处”中的虔敬求法,“转至香林寺受心经本”中的神东说念主梦中授《心经》,“入优钵罗国处”中的菩提花开,“入竺国度海之处”中的虔敬求法、“到陕西王父老妻杀儿处”中的调停痴那,等等。
这些富于玄幻色调的经历渲染,大大改变了历史史籍中玄奘赴印度求法的着实经历,但却奠定了后世演义《西纪行》中唐僧九九八十一难的玄幻色调。
(二)元代杂剧中的唐僧:仁民爱物的谦谦正人
元明杂剧中有诸多触及儒家仁义想想的作品,如关汉卿《鲁斋郎》中调理庶民的包公,尚仲贤《柳毅传书》中暖和助东说念主的柳毅,纪君祥《赵氏孤儿》中大仁大义的程婴等,元明杂剧之中,元杂剧的创作东体是元代文东说念主,通过戏剧文本东说念主物的言行塑造儒家的瞎想东说念主格与说念德精神。
元代《西纪行杂剧》中一样袭取了此类仁义不雅念,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唐僧的求法方针是“因唐皇帝跨海征东,杀伐太重,命五百僧东说念主,在护国寺中作念了七七四十九日水陆说念场”[10]77,露出唐僧仁民爱物的情愫,为唐皇帝求取大藏金经来赦免唐皇帝的罪恶,与露出佛法关系不大。
而杨景贤《西纪行杂剧》中的唐僧居于副角,不属于主唱东说念主员,宾白也未几,除了袭取释教徒的体贴人性以外,杂剧中还赋予了唐僧儒家的仁义情愫。在第十出“收孙演咒”中,主唱是山神,唐僧义无反顾地揭吐花字,救出孙悟空,并说:“爱者乃仁之根蒂,若何不爱物命?”[10]105
其体现出“民吾同族,物吾与也”(《近想录·卷之二》)的精神,在唐僧心中被压在花果山下的孙悟空虽属于猴类,但一样需要救赎,惟有大其心,才能体认天地万物,才能合天说念之心。
唐僧具有儒家仁义的情愫还体现在对待妖魔上,如第十二出“鬼母皈向”中,当佛祖罩住爱奴儿的时辰,鬼母子力救其子爱奴儿不得时,唐僧云:“兀那妖魔,你若肯皈向我佛天三宝,小僧拜告祖师,收为座下,着你母子团圆!不从呵,发你在丰都鬼门关,永不循环!”[10]109-110
妖魔也有充满东说念主性的爱子之情,对待妖魔也要宽宥。唐僧虽为空门弟子,此番言论与儒学中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颇为相似。
总之,元明杂剧中的唐僧不管是对待大唐官员照旧妖魔之类均能露出出仁义正人之风,同期也能泽被苍生、化及妖魔,将忠君、爱国以及和善高潮到民胞物与的田地。
后世香港电影《废话西游》中啰嗦的唐僧斟酌妖魔有几个昆玉姐妹,体现的即是儒家的孝悌之情;对两个小妖进行伦理说教时,强调妖与东说念主都有我方的母亲,妖只消具备了东说念主性中的后光,就不在是妖,此处体现的即是儒家的和善之说念。
(三)明代演义中的唐僧:东说念主妖不分的体贴长老
明代章回演义是在民间言语艺术中发展演变而来,分为“讲史”“说经”“说铁骑儿”等,其中演说佛经故事的“说经”是吴承恩《西纪行》的雏形时期。
《西纪行》行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简易办法章回体的长篇神魔演义,既不是径直抒写现实生存,又不类于史前的《山海经》等原始神话,明清两代的酌量家“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说念”[11]115 ,大要都承认它“虽极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12]1828_1839,其中通过“谈禅”达到“至理”方面便体现在唐僧东说念主物形象的塑造上。
《西纪行》中的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获取真经,修成正果,一样具备体贴为怀的形象,但体贴以外还东说念主妖不分。
其体贴人性在演义《西纪行》中被几番演绎,甚而达到愚昧的地步,主要露出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好意思猴王”中,唐僧肉眼小东说念主,东说念主妖不分,怪罪悟空视如草芥,完了悟空,终止师徒关系;在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中不行识别红孩儿是妖魔幻化,一定要赞助他;第八十回“姹女育阳求妃耦 心猿护主识妖邪”中又要赞助绑在树上的由地涌夫东说念主幻化的良家女子等。
演义一而再、再而三的虚拟出访佛的东说念主物环境、故事情节、妖魔手艺来描绘唐僧,在不同的故事内容中展现唐僧体贴不变的性格,但唐僧的体贴不是信得过的体贴,变成了毫无原则的博爱办法。
(四)清宫大戏中的唐僧:效忠君主的大清臣仆
清代康乾时期的宫廷戏曲达到腾达阶段,特别是乾隆朝,常以神态恢宏的演戏举止来自大盛世与遮挡太平。
礼亲王昭裢《啸亭续录》云:“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照)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演唐玄奘西域取经事,谓之《昇平宝筏》,于上元前后日奏之。”(《啸亭续录·卷一》)
不管是“月令承应”照旧“典礼承应”戏,均属于承应喜庆、例行仪典,得志于乾隆皇帝及皇室们以神态恢宏的演戏举止自大盛世和遮挡太平的条目。
张照《昇平宝筏》属于御用之作,天然改编于演义《西纪行》,诸厚情节内容与演义出入无几,但剧中东说念主物如唐僧的取经方针以及自体态象却发生了变化。
《昇平宝筏》中的唐僧取经方针有所改变,“拜求梵呗荷皇恩”中唐僧云:“臣僧在下,愿效为陛下求取金经,祈保民殷国富、五风十雨。”[10]265
唐僧西天取经的方针更多的是道喜大清民殷国富、千秋万载。在开法会时,唐僧亦然焚香祈祷,遥祝圣上万寿无疆。“开法会瑜伽广演”中唐僧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上祝今上皇帝万万岁!一东说念主有庆,万寿无疆。”[10]708
西天路上启建说念场时,也不忘“仗如来法力,我皇上隆恩,好事照旧圆满”[10]709,以为这一切都是目下圣上的功劳。终末好事圆满之时,“庆昇平天花集福”再现了东说念主间、地狱、玉阙、佛国都广受佛恩,三界一派祥和征象,众贤人、佛祖与菩萨以及唐僧师徒等皆唱:“俺则愿沉稳也那皇图,遐昌那帝说念,大清国万年长歌天保。”[10]721
这祯祥喜庆的局面一方面体现了众贤人、佛祖与菩萨以及唐僧师徒等对乾隆王朝的诚意耿耿,另一方面营造出率土同庆的神态,体现出张照借宫廷大戏《昇平宝筏》的梵学主旨以投合乾隆皇帝的情意。
三、俗文学中唐僧形象对历史玄奘形象的传承
文学中的唐僧是以历史上的玄奘为原型而塑造的艺术东说念主物,无疑历史史籍中的玄奘是“源”,文学作品中的唐僧则是“流”。文学中的唐僧袭取与发扬了玄奘的梵学修持,分歧接管了修身律己、邃晓佛典以及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伟岸形象。
(一)修身律己形象的传承
玄奘的修身律己在孩童时期已露出特别,“非雅正之籍不不雅,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商场之门”[2]5,不是经典的竹素不看,不是圣哲的举止不学,严于律己的举止也培植了玄奘抵挡凡的一世。玄奘以圣哲修行在后泛泛文学中更正为以佛法修行,二者同归殊途,并行不悖。
唐僧的佛法修持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经过女东说念主国处第十”中有所传承,师徒七东说念主到达女东说念主国时,此时女王欲留玄奘行为国主,玄奘将强西行,并留诗句“愿王存善好修捏,幻化浮生得几时?一念凡心如不悟,长生永世落阿鼻”。[9] 23劝解女王修捏佛法,切勿贪心阳世俗世。
《西纪行杂剧》第五卷十七出“女王逼婚”,唐僧随师徒四东说念主到达男儿国面见女王陛下时,唐僧或给予女王“皈向佛,皈向法,皈向僧”[10]120的告戒,或“赶早求学,无常有限者”[10]120的勉励。其后被蝎子精摄入洞府,唐僧亦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一世只爱参禅,半步不离佛地”[13] 495。
唐僧彻心刺骨都是终止爱欲,正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东说念主,窝囊为说念者矣。”[15]106警告修行者,如果能终止淫欲心,一定会证得阿罗汉果。
历史上的玄奘除了自幼以圣贤立身以外,尚能效仿曾子,以“闻师命避席”[2]5,又能“少知色养,温清淳谨”[2]5,遵命的亦然儒家的孝亲法例,儒家伦理中的“戒孝一致”的想想与佛家宣扬的“戒定慧”想想一辞同轨,释教僧东说念主削发修行的全部经由既始于捏戒,又终于捏戒,宋代张商英《护法论》云:“佛以捏戒当为孝, 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茹荤酒, 以此自为利他, 则仁及含灵耳,又岂现世父母哉!”[15]127
后世文学作品在塑造唐僧形象时,将玄奘严于律己的举止一以贯之,尤其以唐僧坐怀不乱、不慕繁华等篇回的演绎行为圣哲之风的衍化,《楞严经》亦云:“不休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秖名热沙。”[16]19欲心如果不撤回,你就不行修成正果。唐僧恰是不祥终止情欲,以修身律己行为立身之本,最终与历史上的玄奘一样确立一番伟业。
(二)邃晓佛典形象的传承
玄奘的梵学阔气在历史史籍中有所纪录,“于是更听基、暹《摄论》、《毗昙》及震法师《迦延》,敬惜寸晷,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2]7,二三年里,玄奘就精通了《摄论》《毗昙》《迦延》各部经典,玄奘的邃晓佛典形象在后泛泛文学作品中有所袭取。
玄奘的邃晓佛典形象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入大梵天王宫第三”有所彰显,玄奘到达大梵玉阙的时辰,当罗汉问其是否不祥讲经之时,玄奘曰:“是经讲得,无经不讲。” [9]4
但凡佛经,玄奘均能“一气讲说,如瓶注水,打开玄妙”[9]4,玄奘的露出让尊者、大梵王、众罗汉等赞赏不已;玄奘对佛经的熟稔于心在杨景贤《西纪行杂剧》中露出为灵心妙悟,第二十一趟“贫婆心印”中唐僧与西天路上的贫婆重逢时,二者机锋相对,趣话迭出,唐僧倡导的是“平常心”,“平常心”源自《指月录》中的“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口舌、无遴选、无断常、无凡无圣”。(《指月录·卷五》)
平常心是对等看待世间万物,不管凡东说念主照旧圣东说念主,皆有佛性,唐僧用“平常心”化解贫婆的“心乃东说念主之根蒂”这一命题,巧妙回复了贫婆捏有的口舌之心,心中莫得“口舌”不等于“稠浊吵嘴”,以“未得时,在他非在我。既得时,在我非在他”[10]128注解了时机降临时,其心公平;时机未到时,踏进于口舌以外的佛法机灵。
此类对佛法的解读还蔓延到《西纪行》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说念德”中,在比丘国时,唐僧与国丈在金銮殿对于“向佛可能长生”发生争辩时,三藏秉捏为僧修行需要“素素纯纯寡爱欲,天然享寿永无穷”[13]701,将养身与佛法二者完满皆集,因为“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迪士尼彩乐园 登录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黄帝内经·灵枢》),传统中医以为心是五藏六府的利用,管辖魂魄与意志。
《华严经》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17]140,释教以为“心”是醒觉的要道,若能放来世间俗务,虔敬修行,天然延年益寿,受用无穷。
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玄奘邃晓佛典的形象与《五灯会元》《华严经》中的诸多佛法表面巧妙连结,并以故事的模式假想拓展,二者水乳和洽,有机团结。
(三)不撞南墙不回头形象的传承
贞不雅三年(629),玄奘向朝廷陈表西行求法,始自长安神邑,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前后历时十七年,贞不雅十九年(645)春正月回到长安。玄奘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也源自自幼“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2]5的光大佛法的弘愿。在后泛泛文学中,唐僧在取经伟业中以九死不悔的形象连结了历史中玄奘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后光形象。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法师一样具备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和尚生前两且归取经,中路受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9]1,法师前两世均是取经东说念主,这是第三世去西天取经,可谓历经苦难,至死不悔。
《西纪行杂剧》通过“逼母弃儿”“鬼母皈向”“铁扇凶威”“水部熄灭”等篇目中的苦难来证明唐僧摈斥万难的卓越精神。
《西纪行》在此基础上通过九九八十一难来连接构建唐僧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形象,清代张书绅评曰:“八十一难中少了一难,即是经练不全,工夫不到处,若何言得功成?若何言得行满?”[18]1192
演义在塑造唐僧苦难形象时,恰是鉴戒老子《说念德经》中的“说念生一,一世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念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发展原则,九九归原即是明证,唐僧恰是在朔月之时被抛入江中,在取经追思之日,因不曾问得老鼋年寿,“老鼋即知不曾替他问,他就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13]879
唐僧庆幸的首尾皆与落水相持久,从来处来,往去出去,似乎又回到本初情景,其实这种回复不是节略的复返,而是一种升华再造,一种涅槃更生,更是一个新的开首。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玄奘历经苦难、九死不悔的形象在诗话、杂剧、演义与清宫大戏中通过唐僧取回真经、修成正果来体现。
四、俗文学中唐僧形象对历史玄奘形象的嬗变
唐僧的起初形象来源于《旧唐书》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玄奘,从历史到文学,剧作者在塑造唐僧形象时,除了袭取玄奘既有形象以外,还会有我方的创造。
与此同时,米兰还在处理队内续约问题。赖因德斯的年薪目前远低于队内明星球员,但他在续约后的总收入(包括年薪和奖金)将达到300万欧元,且奖金部分将逐年递增。尽管具体官宣时间尚未确定,但双方已就年薪和合同期限达成一致。
屠格涅夫说:“在文学天才身上……不外,我以为,也在一切天才身上,伏击的是我敢称之为我方的声息的一种东西。”[19]70剧作者需要露出我方的声息,这我方的声息、我方的创培植组成唐僧形象的嬗变部分。
(一)从“历经苦难”到“经历传奇”
梁启超曾在《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一文中赞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古今整个名东说念主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2]1,因此唐代史籍史料中纪录的玄奘更接近于历史上着实存在的、历经苦难的三藏法师形象。
后泛泛文学中的唐僧形象缓缓从历经苦难的三藏法师过渡为传奇经历的大唐圣僧形象,宋元诗话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统统十七则,所遇奇事占有十六则,分歧对应《西纪行》第六十四回“木仙庵三藏谈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第四十三回“泰西龙子捉鼍回”、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第二十四回“五庄不雅行者窃东说念主参”、第十九回“宝塔山玄奘受心经”等。
这些玄幻经历奠定了后世演义《西纪行》中唐僧九九八十一难的玄幻色调。据笔者统计,《西纪行》中所遇到的妖魔鬼魅就有九十六个,干宝《搜神记》云:“妖魔者,盖是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表情质,内外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音书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20]161
《西纪行》中妖魔多谓诸神菩萨等坐骑动物变成的精灵,这些妖魔鬼魅培植了唐僧奇诡神异的取经经历。
(二)从“慈祥可亲”到“无善无恶”
天然历史史籍中的玄奘行为一代高僧,其体贴人性无庸赘述,这亦然佛陀修行者最基本的说念德修养,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纪录玄奘发誓不会牵缠胡东说念主,“为陈重誓,其意乃止,与马一匹,劳谢而别”。[2]14并维持马匹,送其归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及《法苑珠林》中有诸多记录,均是反应玄奘特性德行中的体贴和煦。
玄奘体贴的人性在演义《西纪行》中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慈祥可亲渐渐衍变为无善无恶。
曹炳建《“醇儒”东说念主格的反想与批判——唐僧新论》答谢说念:“他也有不少舛误。他恇怯窝囊,朽迈怕事。而且稠浊吵嘴,东说念主妖不辨,盲目体贴,死板己见。有时又自暗里利,推卸背负。总之,聚会到极少,则露出为精神田地的崇高和料理执行问题才调的匮乏与性格的孱弱。”[21]109
这里分析了唐僧的恇怯窝囊、朽迈怕事源自“醇儒”东说念主格丧失血性顽强的悲催,但“醇儒”东说念主格无法解读唐僧面临妖魔时为何一直口舌不解、忠奸不辨,原因在于《西纪行》中唐僧对妖魔一样也具有善心,第七十六回中八戒与黄牙老象恶斗时,“八戒方才敢近,拿钉钯望妖精胯子上乱筑。行者说念:‘不好,不好!那钯齿儿尖,恐筑破皮,淌出血来,师傅看见又说咱们伤生,只调柄子来打罢。’”[13]684
演义中的唐僧对待妖魔亦然心慈面软,对待妖魔的体贴之心也会推行到世间打家劫舍的匪徒,第十四回《心猿反正 六贼无踪》中孙悟空打死了六位匪徒,此时“三藏说念:‘你尽头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即是拿到讼事,也不活该罪。……全隐约少体贴好善之心!’”[13]129
尤其是孙悟空打杀匪徒之后,唐僧更是恨之入骨,方案完了悟空。此时的唐僧铩羽禁闭的表象之下呈现的是“无善无恶”的至善之心。
(三)从“伟岸正人”到“忠臣奴仆”
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对玄奘的记录趋向于好意思誉赞誉,因为“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陨命后,慧立为了赏赐其师功业,便将玄奘的取经功绩写成书,即本书的前五卷”[2]1,行为空门弟子的慧立“覩三藏之学行,瞩三藏之形仪。钻之仰之,弥坚潜入。因修撰其事,以贻终古”[2]3,出于内心对玄奘敬仰之情而撰修史传,因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呈现出一代法师的伟岸形象。
杨景贤《西纪行杂剧》中了得露出的是唐僧具备儒家的仁义情愫,俨然一副儒雅正人的形象,吴承恩《西纪行》中对唐僧的求取真经的方针虽有所袭取演变,但忠君爱国之心一直未变,但忠君爱国之心到张照《昇平宝筏》中已过渡为宣扬释教训诫、赞颂乾郁勃世、好意思化当朝皇帝的倾向。
从清世祖动手,历代君主都潜心于佛典钻研,雍正皇帝对释教想想文化亦然饱读吹嘉奖,“朕履历代禅师语录,择其讲明宗风,圆通廓彻,实能提撕后学弘济无限者,将肇法师等十三东说念主既分编卷帙,刊刻流通,又加封赐祭,以昭崇奖之典矣”。[22]345
由于历朝总揽阶级敬佩释教,行为宫廷御用戏曲的《昇平宝筏》呈现出借花献佛、效忠朝廷的想想倾向,唐僧东说念主物的塑造也露出为忠臣奴仆的形象。
五、文体、时序与境况影响东说念主物形象的嬗变
以上研究发现唐僧的起初形象来源于《旧唐书》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玄奘,玄奘本人的聪悟不群、传闻念授业以及翻译才能有所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忠于国度、历经苦难、善恶不分且恇怯愚忠的封建儒生形象。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自序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尔后世莫能继焉者也。”[23]1
唐僧、玄奘形象不同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同文体的撰写条目
胡应麟《诗薮》云:“著述自有文体,凡为某体,务须寻其本色,庶几当行”。(《诗薮·内编卷一》),辩体是中国古代文体学想想的中枢内容,不同文体有各自的条目。汗青、文东说念主列传看重于纪实性与持重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研究玄奘西行中亚、印度求取佛经的少见史料。
宋元期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款一转”[9]42,中瓦子为宋临安府街名,乃倡优戏院之地点,诗话本主要在妓院瓦舍评话“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怪事,正讹误也”(《许彦周诗话·序》),通过编撰奇异故事以达到诱导不雅众的方针,以说唱艺术增多玄奘的神异色调,其奇异性在元明期间的《西纪行杂剧》中也有所袭取,《西纪行杂剧》题材源之于着实史料,但舞台上不错通过荒诞、虚幻、标识等艺术手法来彰显曲中之妙、戏中之情,因为“剧戏之说念,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24]272。
至于明代演义《西纪行》中的唐僧更是具备文学的虚拟色调,金圣叹揭示演义文体的特征为“因文惹事”[25]18,不错按照剧作者心中的构想,字据艺术的着实对事件加以改编,如演义、戏曲与汗青、文东说念主列传的区别就在于看重“因文惹事”,即虚拟性与文学性。
袁于令《西纪行题辞》云:“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地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此《西纪行》之是以作也。”[26]223
这里的“真”,当指社会生存的着实性,“幻”有假而似真、虚而伪善之义,题辞所云当包括艺术创作的假想、虚拟和玄幻。
唐僧的经历际遇已从历史上玄奘求法的七高八低高潮到诗意的玄幻之文,一方面是吴承恩“余年少即酷好闻。……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26] 159的文学酝酿的阶段,另一方面是吴承恩通过唐僧际遇展现中国文化中粗重困苦、玉汝于成的想想不雅念,与历史上的玄奘去印度求法、九死不悔的精神口舌分明。
(二)文变时序的期间影响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说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体通变论与文变时序说,其中语变时序说指的是著述随期间更迭而改变,而期间更迭不仅仅改姓易代,还有每一期间的主流想想、社稷方略、文化氛围、期间征象等的变易与修复,而其时的剧作者在接管这些身分的变易与修复之时,都会对文学产生最径直的影响。
演义《西纪行》中唐僧的体贴人性却更正为吵嘴不分、口舌不解的愚痴,不管是历史上的玄奘照旧演义成书之前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杨景贤《西纪行杂剧》中均未露出出如斯愚笨的一幕。
天然中国释教历来珍玉体贴精神,如《大智度论》云:“菩萨见众生衣食住行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体贴,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7]557
体贴是大乘佛法中最伏击的原则,亦然释教的根蒂所在。但唐僧的体贴属于阳明心学中的“至善之心”,此善是纯然之善,不是与恶对立存在之善,而是完全超越善恶、公私以及天理东说念主欲之上的完全的善。
《传习录》云:“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日‘至善’。”[28]29恰是唐僧内心无一毫之恶,故容不得孙悟空半点违规,此“至善之心”其后被慧能解释为“心量浩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无高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指月录·卷四》)。
王守仁所谓的至善之心,即是禅宗超越包括善恶在内的一切对立的“本自清净”的自性,因此不难判辨唐僧心中为何能包容妖魔之恶、匪徒之恶,因为唐僧心中原来就无口舌,无善恶,这就妥当王门四句教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完全是超越善恶,唐僧信守的是“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28]33的禅之超越精神。因为受期间想潮的影响,是以演义中的唐僧形象迥异于之前文本中的唐僧形象。
(三)剧作者的个东说念主境遇
慧立、彦悰是玄奘的弟子,“立以玄奘法师求经印度,若无纪述,季代罕闻,遂撰慈恩三藏行传,未成而卒。后广福寺和尚彦悰续而成之,总十卷”。[29]413
此书属于慧立撰写,彦悰续写后五卷并作笺注。由于“立见尚医奉御吕才妄造《释因明图注三卷》,非斥诸师正义”[29]413,于是慧立致书月旦吕才而使吕住手膺惩僧东说念主的因明学说。
吕才是唐太宗时期的唯物办法想想家、无神论者以及天然科学家,其所著《叙宅经》《叙禄命》《叙藏书》“多以典故质正其理,虽为术者所短,然颇合经义者”[30]2720,不错估计出他对梵学中的论战一样捏有儒家经学角度,于是慧立一方面出于弟子内心对玄奘敬仰之情,另一方面出于防守释教秘诀学理而撰修史传,号称为“其外御其侮,释门之季路也”[29]414,因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呈现出一代法师博学伟岸的形象。
杨景贤《西纪行杂剧》中露出的是唐僧具备儒家的仁义情愫。唐僧具备儒者的仁义情愫主要与作者杨景贤有一定的关联,《续编》赞赏杨景贤“乐府出东说念主头地”(《录鬼簿续编》),汤舜民更赞杨景贤学识阔气,对儒学和戏曲都有深厚学养,“一襟东鲁书,两肋西厢传”。[31]1480因此,不难判辨元末明初杂剧中唐僧仁民爱物、忠孝治国的形象。
明代吴承恩《西纪行》中的心学想想渐渐代替杂剧中的儒学想想,演义章回题目也浸透着阳明心学的想想理念,其中触及“心猿”的章回篇目有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宽心猿”、第十四回“心猿反正 六贼无踪”、第三十回“邪魔侵处死 意马忆心猿”、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等17次之多。此外,还有心地、本心、禅心、心经、心主、心神等,全书充满了“心”字。
据蔡铁鹰《吴承恩年谱》中考据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吴承恩二十八岁时在淮安龙溪书院肄读,称胡琏为“我师”,阐释“吴承恩因为他的文学性想维模式,随契机专心于研究阳明心学,但在不雅念上接管并受其影响则完全可能”。[32]63
此论在李贽《西纪行评》第十三回总评中得到阐述,其云:“心生,各样魔生;心灭,各样魔灭。” [26]245其指出“一部《西纪行》,仅仅如斯,别无些子剩却矣”。[26]245可见,《西纪行》中不管是东说念主物塑造、剧情安排照旧想想主旨,均与心学喜忧干系,密不可分。
宫廷大戏《昇平宝筏》在塑造西游东说念主物的时辰发生了奥密的变化,照旧将唐僧的取经伟业与天朝帝国的盛威有机团结,借戏曲传达剧作者对乾隆王朝的诚意与赞好意思。这与张照身为御用文东说念主的事业特性筹备。
张照一世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入职内廷,尤其字画才能深得三位君主的嘉奖,但在雍正十三年(1735)十一月下狱,原因是张照“自请前去苗疆处事效率,乃居心深险,行事乖张,各样挟诈怀私,烦懑军务,昨已交刑部严讯”。[33]286
在整治贵州时,因办理苗疆事被东说念主曲解,在狱中写下《寄内》,其诗云:“念子南归时,不得见神采。……沉一归舟,百年单飞翼。皇天那敢问,蝼蚁心悽恻。”(《得天居士集·癸乙编(三)》)
对君主的心想难以捉摸,心生畏怯之心,嗅觉我方如同蝼蚁一样卑微,心生心事之境;但在乾隆元年(1736)九月,庆幸发生转换,又被免死开释,“朕是以降旨,将伊罢黜拿问。但念伊火暴性成,又误听说念路传闻播弄之言,遂立意与哈元生鉏铻。哈元生之罪既已从宽,张照亦著免死开释。”[33]575
从死到生,均是君主的一念之间,果然伴君如伴虎,“至于张照,不外令在殿中修书行走,亦未授以职任也,况弃瑕托付,或降旨训谕后,而仍改用他途,给予改过之路者,此从古君主罪疑惟轻,悯恻东说念主材之意,朕亦或仿而行之”。[33]588因此,张照在撰写《昇平宝筏》时泄漏的更多是忠于当朝,借君主所好宣扬释教、赞颂盛世的倾向。
结 论
玄奘形象经历了由史传到诗话,再到俗文学创作的递嬗经由。文学形象的塑造,既受到不同文体的戒指敛迹,又取决于剧作者的文学风趣、想想不雅念以及接管者的审好意思需求。如斯,就使得唐僧题材的作品,较之玄奘题材的作品呈现出更为新异的举座特征:
其一,唐僧对玄奘形象的传承嬗变日益加重,递嬗轨迹渐趋昭着。
从对宋元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杨景贤《西纪行杂剧》、吴承恩《西纪行》以及张照《昇平宝筏》考试看,唐僧对玄奘形象的传承嬗变并非如咱们所假想的那样,在历代文学的递嬗经由中会变得越来越完满,而是时有反复和波动。
其二,寄慨现实,反想历史,富足昭着的期间想潮。
演义、戏曲作者多“借他东说念主羽觞,浇我方块垒”,藉玄奘求法旧题,融入期间新质,或表达儒家和善之说念,或阐发阳明心学之理,或表态效忠君主之意等。
其三,对文体内容特征的矫捷,渐趋判辨。跟着闲居演义戏曲的情愿,文学创作的“虚拟”毅力更为自愿而判辨,使得玄奘故事渐渐由单一到混乱,由纪实到玄幻。
由此可见,文学中东说念主物形象的传承嬗变主要由剧作者以我方的体验和感受去重塑和讲授,充分体现了文学东说念主物看重“真”与“幻”二者之间的有机团结,并非紧随于正史之后亦步亦趋。
除此以外,多样文化想潮之间既有纵向的传承与变异,又有横向的浸透和和洽,这种演进是多元而动态的,甚而延续到晚清民国时期地点戏中唐僧形象的建构,呈现出泛泛化压倒文东说念主化的举座俗化趋势,反应了中国俗文学中的东说念主物形象由雅趋俗、雅俗共荣的发展规章。
参考文件:
[1]谢群、罗敏.“一带沿路”视域下“中国故事”的艺术呈现——以近五年电影中的“玄奘故事”为例[J].东方艺术,2020(4).
[2]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杨廷福.玄奘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11.
[4]玄奘、辩机撰,范祥雍汇校.大唐西域记汇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18.
[5]何锡蓉.梵学与中国形而上学的双向构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书社,2004.
[6]释法云撰.翻译口头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梁启超.梵学研究十八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01.
[8]汤一介选编.季羡林释教论集[M].太原:山西教育出书社,2010.
[9]大唐三藏取经诗话[M].上海:古典文学出书社,1954.
[10]胡胜、赵毓龙校注.西纪行戏曲集[M].沈阳:辽海出书社,2009.
[11]鲁迅.中国演义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1998.
[12]上海古籍出书社本社编.明代条记演义大不雅[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05.
[13]吴承恩著、李洪甫整理.西纪行[M].北京:东说念主民文学出书社,2013.
[14]释证严报告.佛说四十二章经[M].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2016.
[15]石峻等编.中国释教想想府上选编 宋元明清卷 [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16]松龄.楞严经集笺[M].清嘉庆十五年刻本.
[17]澄不雅述、何石彬整理.贞元新译华严经疏[M].北京:中华书局, 2020.
[18]吴承恩著、张书绅评.注评本 西纪行[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14.
[19]赫拉普钦科.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书社,1982.
[20]干宝著、陶潜撰.搜神记辑校 搜神跋文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1]曹炳建.“醇儒”东说念主格的反想与批判——唐僧新论[J].中州学刊,1997(4):109.
[22]上海书店出书社编.清代档案史料选编:二[M].上海:上海书店,2010.
[2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1998.
[24]王骥德注,陈多、叶长海能干.曲律能干[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12.
[25]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书社,1985.
[26]朱一玄、刘毓忱编.西纪行府上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书社,2012.
[27]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8]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14.
[29]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0]刘昫等撰:列传第二十九·吕才[M].//《旧唐书》卷七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
[31]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32]蔡铁鹰.吴承恩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2014.
[3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七[M].//清实录 第九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 上一篇:迪士尼彩乐园官网2 027期易顶天福彩3D预测奖号:精选一注推选
- 下一篇:没有了